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2:45:51  浏览:92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镇江市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镇政发〔2007〕119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市政府同意《镇江市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镇江市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路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有利于公路的改建、扩建,创造安全、畅通、整洁、美化的交通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江苏省公路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以下统称公路)建筑控制区的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公路建筑控制区是指市或辖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在公路两侧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区域。

  第三条市、辖市(区)交通主管部门依照职权对公路建筑控制区履行管理、监督职责,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施本办法。

  监察、规划、国土、建设、水利、城管、工商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同级交通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工作。

  第四条公路建筑控制区由市或辖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下列标准划定:

  (一)从公路两侧边沟外缘算起(没有边沟的,从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算起),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城郊或穿越城市规划区按城市道路标准新建和改建的公路从人行道外缘算起。

  (二)高速公路从隔离栅外缘算起,不少于30米。

  (三)在建公路以批准确定的公路行政等级和公路建设施工图划定公路建筑控制区。

  第五条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县道、乡道建筑控制区分别由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人民政府划定;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南山风景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乡道建筑控制区分别由京口区、润州区人民政府和镇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南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划定;其余公路建筑控制区由市人民政府划定。

  公路建筑控制区的划定由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规划行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交通主管部门予以公告。

  第六条市、辖市(区)交通主管部门应依照职权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缘适宜路段,沿公路走向每200米设置公路标桩、界桩。

  第七条公路沿线人民政府及国土、规划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公路沿线建筑群的规划,做到统一布局,整体规划。

  公路两侧已形成的村镇,不得再沿公路规划建设。在国道、省道和县道沿线规划和新建村镇、开发区、厂矿、商业区、学校和医院等大型建筑群,该建筑群距公路边沟外缘,国道、省道不少于200米、县道不少于100米、乡道不少于50米。

  公路改线绕过村镇的,禁止再夹道建房,形成新的街道化。规划、新建村镇应当集中布局,避免在公路两侧对应进行建设,防止公路街道化。

  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历史形成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有计划的迁移和拆除,调整为林地、耕地或绿化用地。

  第八条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及必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外,禁止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或者作为其他建设用地,有关部门也不得进行审批。需要在建筑控制区内埋设、架设电力、水利、通信、供水、供气管线和电缆等设施,应当事先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原有合法修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因公路新建、改建或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调整等而被划入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未经交通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扩建,有关部门也不得进行相应审批。

  公路新建、扩建、改建,交通主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告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禁止行为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避免形成违法建筑。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路标桩、界桩的义务,不得损坏、擅自挪动公路标桩、界桩。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采用挖沟引水、埋设管道等方式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公路排水系统。

  第十二条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不得进行集市贸易。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垃圾、渣土和废弃物,影响公路容貌。

  第十四条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连接公路的通道及机动车停车场地,其所有者或经营者应负责进行硬化及其维护。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公路绿化。临近公路建筑控制区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应配合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其门前公路建筑控制区空地绿化及其维护、养护工作。

  第十六条对于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由交通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江苏省公路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也可以由交通主管部门委托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处罚权。

  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由相关部门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十七条对于违反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法律法规,阻碍公路管理机构执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规定进行行政许可的,由其上级部门或者监察部门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行政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行政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1998年2月19日,财政部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根据财政部1998年2月6日发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行政单位原执行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鉴于新制度下发较晚,单位已按原制度建立1998年新帐,为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将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新旧帐务衔接问题做如下规定:

一、凡是1998年帐务核算内容不多的单位,可以重新办理建立新帐工作。具体方法为:
(一)根据年终决算转帐的“资金活动情况表”结合帐簿记录编制年终结算转帐的“资产负债表”(附件一)。
(二)行政单位年终结帐后有关科目内容调整如下:
1.货币资金的结转
将原“经费现金”、“库存现金”科目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中的“现金”科目。
将原“经费存款”、“其他存款”科目余额合并转入“银行存款”总帐科目,总帐科目下可按资金的种类分设明细科目。
将原“有价证券(预算内)”、“有价证券(预算外)”合并转入“有价证券”总帐科目。
2.往来款项的结转
将原“经费暂存”、“暂存款”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暂存款”科目。
将原“经费暂付”、“暂付款”、“应返还限额”、“合同预付款”、“借出款”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暂付款”科目。
3.其他资产的结转
将原“经费材料”、“库存材料”科目余额合并转入“库存材料”科目。
将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基金”科目余额分别转入“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
4.收入支出的结转
将原“拨入经费”科目余额中属于1997年度的累计拨入经费余额(含1997年经费余额)与“拨出经费”科目中拨付所属单位1997年度的累计拨出经费(含1997年部分)相抵消后的差额转入“结余”科目。
将原“拨入经费”科目余额中属于预拨1998年度的经费仍转入“拨入经费”科目。凡是预收拨入下年度经费通过“经费暂存”科目反映的,应将其转入新年度“拨入经费”科目。
将原“拨入专项资金”科目余额(不含预收1998年部分)与“拨出专项资金”科目余额(不含预拨1998年部分)、“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余额之和相抵消后的差额转入“结余”总帐科目,并通过“结余”下设二级科目——“专项结余”单独反映。将原“拨入专项资金”科目中属于预拨1998年专项资金部分转入“拨入经费”科目及相应的“拨入专项经费”二级科目。
将原“拨出经费”(或“经费暂付”)科目余额中属于预拨所属单位1998年度的经费以及“拨出专项资金”科目中属于预拨1998年的专项资金转入“拨出经费”科目。其中属于专项部分应转入“拨出专项”二级科目。
将原“经费包干结余”、“下级上缴收入”、“专用基金收入”、“服务收入”科目余额全数转入“结余”科目。其中,“下级上缴收入”采用转入原“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不再重复结转。
5.其他科目的结转
将原“应缴预算收入”、“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余额相应转入“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将原“个人住房资金”、“缴存公积金”科目余额及相应的结存资金转入单位设置的辅助登记簿。
有关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可参考附件二“行政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衔接表”。
(三)根据资产负债表所列各科目余额记入1998年新帐。
(四)将1998年以来发生的会计事项补记入帐。

二、凡是1998年帐务核算内容较多,重新建帐工作量较大的单位,可以办理年中转帐。具体方法为:
(一)根据1997年决算结帐的“资金活动情况表”按本“通知”“一”中第(一)—(三)的要求建立新帐。
(二)于2月份月末日办理1998年各总帐的结帐,结出各总帐帐户的收付方发生额和累计余额。使用多栏式帐簿的,应结出各专栏的累计发生额。
(三)根据附件三“总帐发生额及累计余额衔接表”所列的新旧会计科目本期发生额和累计余额的对应关系,分别按新科目并调整出1、2月份的本期发生额和累计余额,并将有关数字分别记入新帐1、2月份的借、贷方本期发生额和累计余额栏,以及相应的多栏式帐簿各专栏。
明细帐也应根据总帐科目的对应关系相应调整。
(四)单位原帐簿于1998年3月1日起停止使用。做为会计档案妥善保管。待本会计年度结束后,与1998年其他会计档案归并存档。
附件:一、资产负债表(结帐后)
二、行政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衔接表
三、新旧会计总帐发生额及累计余额结转表

附件一:
资产负债表(结帐后)
年 月 日
编表单位: 单位:元
------------------------------------------------------------------------------------------
资 产 部 类 | 负 债 部 类
--------------------------------------------|--------------------------------------------
科目编号| 科 目 名 称 |年初数|期末数|科目编号| 科 目 名 称 |年初数|期末数
--------|------------------|------|------|--------|------------------|------|------
|一、资产类 | | | |二、负债类 | |
--------|------------------|------|------|--------|------------------|------|------
101 | 现金 | | |201 | 应缴预算款 | |
--------|------------------|------|------|--------|------------------|------|------
102 | 银行存款 | | |202 | 应缴财政专户款| |
--------|------------------|------|------|--------|------------------|------|------
103 | 有价证券 | | |203 | 暂存款 | |
--------|------------------|------|------|--------|------------------|------|------
104 | 暂付款 | | | | | |
--------|------------------|------|------|--------|------------------|------|------
105 | 库存材料 | | | |三、净资产类 | |
--------|------------------|------|------|--------|------------------|------|------
106 | 固定资产 | | |301 |固定基金 | |
--------|------------------|------|------|--------|------------------|------|------
| | | |303 |结余 | |
--------|------------------|------|------|--------|------------------|------|------
| | | | |其中:经常性结余 | |
--------|------------------|------|------|--------|------------------|------|------
| | | | |专项结余 | |
--------|------------------|------|------|--------|------------------|------|------
|五、支出类 | | | |四、收入类 | |
--------|------------------|------|------|--------|------------------|------|------
| | | |401 |拨入经费 | |
--------|------------------|------|------|--------|------------------|------|------
502 | 拨出经费 | | |404 |预算外资金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产部类总计 | | | |负债部类总计 | |
------------------------------------------------------------------------------------------
注:本表只填期末数即可。

附件二:
行政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衔接表
--------------------------------------------------------------------------
原 制 度 || || 新 制 度
------------------------||衔接关系||----------------------------------
科 目 名 称 |余额|| ||科目编号| 科 目 名 称 |余额
------------------|----||--------||--------|------------------|----
经费现金 |收方|| 略 || |一、资产类 |
------------------|----||--------||--------|------------------|----
库存现金 |收方|| 略 || 101|现金 |借方
------------------|----||--------||--------|------------------|----
经费存款 |收方|| 略 || | |
------------------|----||--------||--------|------------------|----
其他存款 |收方|| 略 || 102|银行存款 |借方
------------------|----||--------||--------|------------------|----
有价证券(预算内)|收方|| 略 || | |
------------------|----||--------||--------|------------------|----
有价证券(预算外)|收方|| 略 || 103|有价证券 |借方
------------------|----||--------||--------|------------------|----
经费暂付 |付方|| 略 || | |
------------------|----||--------||--------|------------------|----
暂付款 |付方|| 略 || 104|暂付款 |借方
------------------|----||--------||--------|------------------|----
合同预付款 |付方|| 略 || | |
------------------|----||--------||--------|------------------|----
借出款 |付方|| 略 || | |
------------------|----||--------||--------|------------------|----
应返还限额 |付方|| 略 || | |
------------------|----||--------||--------|------------------|----
固定资产 |收方|| 略 || 106|固定资产 |借方
------------------|----||--------||--------|------------------|----
经费材料 |收方|| 略 || | |
------------------|----||--------||--------|------------------|----
库存材料 |收方|| 略 || 105|库存材料 |借方
------------------|----||--------||--------|------------------|----
| || || |二、负债类 |
------------------|----||--------||--------|------------------|----
经费暂存 |收方|| 略 || | |
------------------|----||--------||--------|------------------|----
暂存款 |收方|| 略 || 203|暂存款 |贷方
------------------|----||--------||--------|------------------|----
应缴预算收入 |收方|| 略 || 201|应缴预算款 |贷方
------------------|----||--------||--------|------------------|----
应缴财政专户款 |收方|| 略 || 202|应缴财政专户款 |贷方
------------------|----||--------||--------|------------------|----
| || || |三、净资产 |
------------------|----||--------||--------|------------------|----
经费包干结余 |收方|| 略 || | |
------------------|----||--------||--------|------------------|----
下级上缴收入 |收方|| 略 || 303|结余 |贷方
------------------|----||--------||--------|------------------|----
服务收入 |收方|| 略 || | |
------------------|----||--------||--------|------------------|----
专用基金收入 |收方|| 略 || | |
------------------|----||--------||--------|------------------|----
结余 |收方|| 略 || | |
------------------|----||--------||--------|------------------|----
固定资产基金 |收方|| 略 || 301|固定基金 |贷方
------------------|----||--------||--------|------------------|----
| || || | |
------------------|----||--------||--------|------------------|----
| || || |四、收入类 |
------------------|----||--------||--------|------------------|----
拨入经费 |收方|| 略 || 401|拨入经费 |贷方
------------------|----||--------||--------|------------------|----
拨入专项资金 |收方|| 略 || |拨入专项经费 |贷方
------------------|----||--------||--------|------------------|----
预算外资金收入 |收方|| 略 || 404|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方
------------------|----||--------||--------|------------------|----
| || || | |
------------------|----||--------||--------|------------------|----
| || || |五、支出类 |
------------------|----||--------||--------|------------------|----
拨出经费 |付方|| 略 || 502|拨出经费 |
------------------|----||--------||--------|------------------|----
拨出专项资金 |付方|| 略 || |拨出专项经费 |借方
------------------|----||--------||--------|------------------|----
专项资金支出 |付方|| 略 || | |
--------------------------------------------------------------------------
注:“………………”表示与明细帐的衔接关系。

附件三:
新旧会计总帐发生额及
累计余额结转表
--------------------------------------------------------------------
原科目性质| 原科目名称 |本期发生额|累计余额| 新科目名称
----------|------------------|----------|--------|--------------
资金结存类|经费现金 |收方|付方|收 |一、资产类
----------|------------------|----|----|--------|--------------
|库存现金 |收方|付方|收 |
----------|------------------|----|----|--------|--------------
| |借方|贷方|借 |现金
----------|------------------|----|----|--------|--------------
| | | | |
----------|------------------|----|----|--------|--------------
|经费存款 |收方|付方|收 |
----------|------------------|----|----|--------|--------------
|其他存款 |收方|付方|收 |
----------|------------------|----|----|--------|--------------
| |借方|贷方|借 |银行存款
----------|------------------|----|----|--------|--------------
| | | | |
----------|------------------|----|----|--------|--------------
|有价证券(预算内)|收方|付方|收 |
----------|------------------|----|----|--------|--------------
|有价证券(预算外)|收方|付方|收 |
----------|------------------|----|----|--------|--------------
| |借方|贷方|借 |有价证券
----------|------------------|----|----|--------|--------------
| | | | |
----------|------------------|----|----|--------|--------------
|经费材料 |收方|付方|收 |
----------|------------------|----|----|--------|--------------
|库存材料 |收方|付方|收 |
----------|------------------|----|----|--------|--------------
| |借方|贷方|借 |库存材料
----------|------------------|----|----|--------|--------------
| | | | |
----------|------------------|----|----|--------|--------------
|固定资产 |收方|付方|收 |
----------|------------------|----|----|--------|--------------
| |借方|贷方|借 |固定资产
----------|------------------|----|----|--------|--------------
资金运用类| | | | |
----------|------------------|----|----|--------|--------------
|经费暂付 |付方|收方|付 |
----------|------------------|----|----|--------|--------------
|暂付款 |付方|收方|付 |
--------------------------------------------------------------------
续表
--------------------------------------------------------------------
原科目性质| 原科目名称 |本期发生额|累计余额| 新科目名称
----------|------------------|----------|--------|--------------
|应返还限额 |付方|收方|付 |
----------|------------------|----|----|--------|--------------
|合同预付款 |付方|收方|付 |
----------|------------------|----|----|--------|--------------
|借出款 |付方|收方|付 |
----------|------------------|----|----|--------|--------------
| |借方|贷方|借 |暂付款
----------|------------------|----|----|--------|--------------
资金来源类| | | | |二、负债类
----------|------------------|----|----|--------|--------------
|经费暂存 |收方|付方|收 |
----------|------------------|----|----|--------|--------------
|暂存款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暂存款
----------|------------------|----|----|--------|--------------
资金结存类|应缴预算收入 |收方|付方|收 |二、负债类
----------|------------------|----|----|--------|--------------
| |贷方|借方|贷 |应缴预算款
----------|------------------|----|----|--------|--------------
| | | | |
----------|------------------|----|----|--------|--------------
|应缴财政专户款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应缴财政专户款
----------|------------------|----|----|--------|--------------
资金来源类| | | | |三、净资产类
----------|------------------|----|----|--------|--------------
|固定资产基金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固定基金
----------|------------------|----|----|--------|--------------
| | | | |
----------|------------------|----|----|--------|--------------
资金来源类| | | | |四、收入类
----------|------------------|----|----|--------|--------------
|拨入经费 |收方|付方|收 |
----------|------------------|----|----|--------|--------------
|拨入专项资金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拨入经费
----------|------------------|----|----|--------|--------------
| | | | |
----------|------------------|----|----|--------|--------------
|预算外资金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预算外资金收入
--------------------------------------------------------------------
续表
--------------------------------------------------------------------
原科目性质| 原科目名称 |本期发生额|累计余额| 新科目名称
----------|------------------|----------|--------|--------------
| | | | |
----------|------------------|----|----|--------|--------------
|抵支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下级上缴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专用基金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服务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调剂收入 |收方|付方|收 |
----------|------------------|----|----|--------|--------------
| |贷方|借方|贷 |其他收入
----------|------------------|----|----|--------|--------------
| | | | |
----------|------------------|----|----|--------|--------------
资金运用类| | | | |五、支出类
----------|------------------|----|----|--------|--------------
|拨出经费 |付方|收方|付 |
----------|------------------|----|----|--------|--------------
|拨出专项资金 |付方|收方|付 |
----------|------------------|----|----|--------|--------------
| |借方|贷方|借 |拨出经费
----------|------------------|----|----|--------|--------------
资金结存类|经费支出 |付方|收方|付 |五、支出类
----------|------------------|----|----|--------|--------------
|预算外资金支出 |付方|收方|付 |
----------|------------------|----|----|--------|--------------
|专用基金支出 |付方|收方|付 |
----------|------------------|----|----|--------|--------------
|专项资金支出 |付方|收方|付 |
----------|------------------|----|----|--------|--------------
|上交上级支出 |付方|收方|付 |
----------|------------------|----|----|--------|--------------
|调剂支出 |付方|收方|付 |
----------|------------------|----|----|--------|--------------
| |借方|贷方|借 |经费支出
--------------------------------------------------------------------
说明:
1.本表用于新旧行政单位会计总帐科目发生额及累计余额的结转用。
2.本表左方为原《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右方为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黑框内反映新旧会计制度中相关总帐科目对应关系和相关总帐科目的本期发生额与累计余额对应关系。
3.为便于调整帐目,单位在操作时,可将帐簿记录中本期发生额和累计余额的数字填入表中,再按转换后的对应科目名称及数字记入新帐。
4.行政单位应分别结出1、2月份新帐的本期发生额和累计余额。


   ◇何家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司法判例
  内容提要: 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非排除所有非法证据,为此,法律应明确哪些必须排除,哪些可以不排除。然而,法律规定的语言既有精确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人们不能奢望立法者制定出包罗万象且尽善尽美的法律规则,因此只能由司法者在实践中面对具体案件时进行解释性适用,而司法判例就是这种适用的最佳方式。


  在现代法治国家的刑事司法活动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从保障人权的角度看,还是从查明事实的角度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都是必要的。近年来,笔者主持了关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非法取证与刑事错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例如,在各类证据中,被告人的虚假口供是导致刑事错案的首要原因,而造成被告人虚假口供的主要原因是刑讯逼供。在2007年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选择“被告人口供”是最容易导致刑事错案的一种证据的调查对象占37%;选择“刑讯逼供”是最有可能导致被告人做出虚假供述的因素的调查对象占60%;在分析的50起已经新闻媒体曝光的涉嫌杀人的刑事错案中,存在“被告人虚假口供”同时也肯定或可能存在“刑讯逼供”的案件占94%。这表明,被告人虚假口供是导致刑事错案的首要原因,而造成被告人虚假口供的主要原因是刑讯逼供。[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以刑讯逼供为主要目标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预防刑事错案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以及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都强调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性。

  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该包括两项基本内容,或者说,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非法证据的界定,即什么是非法证据;第二是非法证据的处分,即是否排除及如何排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必须以立法为基础,但是立法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或灵活性,从而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带来困难。笔者认为,完善司法判例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非法证据界定的模糊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不等于说要排除所有非法证据,在世界上那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完备的国家,非法证据也并非一律排除。因此,笔者先讨论非法证据的界定问题,再讨论非法证据的处分问题。

  顾名思义,非法证据就是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非法证据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使用法律明确禁止的方法获取的证据。例如,《刑事诉讼法》[2]第50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违反这条规定获取的证据就属于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条也作出了相应的表述,即“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至于这两条规定之间的差异,笔者在后面还会讨论。第二,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收集的证据,包括收集证据的主体、程序、方法以及证据的形式不合法的证据。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16条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按照这条规定,如果讯问不是由侦查人员进行的,或者讯问时只有一名侦查人员的,或者没有按规定在看守所内进行的,所获得的口供就属于非法证据。

  初看起来,上述非法证据的界定是明确的,但是仔细考究,又会发现其中还有模糊之处。例如,什么是刑讯逼供?什么是威胁、引诱、欺骗?什么是其他非法的方法?由于法律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或说明,人们只能按照常识来解释甚至揣测。然而,人们的常识可能并不一致,揣测可能大相径庭,于是在认定非法证据的时候就会出现莫衷一是和标准不一的现象。例如,有人说,坦白从宽就是诱供,抗拒从严就是逼供,有人则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有人认为“精神折磨”也属于刑讯逼供,有人则不以为是。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的“刑诉法司法解释”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3]但仍有模糊之处,因为它并未列举构成“精神折磨”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案件的审讯中,人们对于方法、手段的合法性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赵作海冤案中,侦查人员昼夜连续审讯,而且在赵作海昏昏欲睡时在其头顶放鞭炮。这种方法是否属于刑讯逼供?侦查人员在审讯时对赵作海说,如果你不老实交代,我就开车拉你出去,在车门一脚把你跺下去,给你一枪,就说你逃跑。这是不是威胁?[4]在佘祥林冤案中,由于佘祥林在承认杀妻之后不能正确说明杀人的过程,侦查人员就提示说,就算你把尸体沉在水中,我们把水塘的水抽干,也能把尸体找出来。这是不是引诱?[5]众所周知,许多侦查人员在没有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都会对犯罪嫌疑人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其他人都讲了,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这是不是欺骗?

  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律语言应该具有精确性,以便社会成员明确地知晓法律的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语言的精确性程度就标志着立法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然而,社会情况是复杂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规定要想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持续的生命力,其语词就不得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国际法律语言学协会第四任主席约翰·吉本斯教授指出:“因为这些(法律)文件是如此具有影响力,所以他们在措词上的准确无误十分重要。如果它们的措辞过于严格,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施加一些不适当的、不必要的限制。如果它们在措词上过于宽松,则又可能会让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获得认可或导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后果。根据巴提亚(Bhatia)(1994),精确(precision)是法律文件的独有特征得以形成的驱动力量。精确不一定就意味着极度清晰—它也可能包括采用适当程度的模糊性或灵活性。”[6]中国也有专家指出:“有时,人们把模糊性看成一种物理现象。近的东西看得清,远的东西看不清,一般地说,越远越模糊。但是,也有例外情况:站在海边,海岸线是模糊的;从高空向下眺望,海岸线却显得十分清晰。太高了,又模糊。精确与模糊,有本质区别,但又有内在联系,两者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也可相互转化。所以,精确性的另一半是模糊。”[7]

  法律语言既有精确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一般来说,法律语言的主要含义应该相对明晰,而边缘含义则可以相对模糊,或者,在较为抽象的层面上相对明晰而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相对模糊。例如,上文所说的“刑讯逼供”,就一般情况而言,这个语词含义是明确的,但是在具体案件中遇到特殊情况时,这个语词又具有了模糊性。《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的“其他非法的方法”确属模糊概念,但是立法者考虑到司法实际情况的复杂多样,只好采取这种模糊处理的方法,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保证其适用的普遍性。至于这种模糊性是否合理或必要,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灵活性

  立法机关在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面临不同的价值选择。如果单纯考虑打击犯罪和查明事实的需要,那么非法证据的排除是越少越好。如果单纯考虑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需要,那么非法证据的排除就是越多越好。不同国家的立法者必须努力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等多重价值取向中寻求平衡。基于多种价值观念的考量,世界各国一般都对非法证据采取区别对待的处分方式。这就是说,对于非法取得的证据,既不一律排除,也不一概采纳。这有几种情况:第一,区别对待不同种类的非法证据,例如,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必须排除,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不必排除;第二,区别对待不同程度的非法取证,例如,严重违法或严重侵犯人权所获得的非法证据必须排除,轻微违法或轻微侵犯人权所获得的非法证据不必排除;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种类案件中的非法证据,例如,一般犯罪案件中的非法证据必须排除,恐怖、暴力等严重犯罪案件中的非法证据则可以不排除。

  采取区别对待的国家,往往把非法证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立法明确规定必须排除的;另一类是由法官自由裁量排除的。例如,按照英国法律的有关规定,非法获得的证据分为“法定不可采纳”和“法官自由裁量不予采纳”两种。前者一般指警察通过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后者指警察以欺骗等不太严重的违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在欧盟国家刑事司法一体化的进程中产生的《刑事大法典》(Corpus Juris)建议稿,把非法证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违法取得的证据(il-legally obtained evidence),如通过刑讯逼供或违法搜查取得的证据;第二类是违规取得的证据(irregularly obtained evidence),如违反律师在场的规定所取得的证据;第三类是不当取得的证据(improperly obtained evidence),例如,警察对犯罪嫌疑人谎称在实施犯罪的手枪上已发现了他的指纹印,从而获得了嫌疑人认罪的口供。[8]如此区分的目的是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非法证据。对于第一类,欧盟成员国一般都要规定为法定必须排除;对于第二类,欧盟成员国可以规定为法定必须排除,也可以规定为自由裁量排除;对于第三类,欧盟成员国都可以规定为自由裁量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对于可以采纳的非法证据还采取了降低证明力的处分方式。2010年出版的《欧盟国家在刑事案件中跨境收集和使用证据》一书的作者曾经对欧盟成员国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国法律的规定是把非法证据作为不可采纳的证据还是作为应该降低证明力(reducing itsprobative value)的证据。该书作者把有关规则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绝对无效规则或严格禁止性规则,即明确规定某些非法取得的证据不可采纳;第二类是相对无效规则或贬损可靠性规则,即规定某些证据的非法性会影响到证据的可靠性。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80-90%的成员国同时存在上述两种规则;在80%的成员国中,第一类规则都属于制定法规则(statutory rules),其他国家则包括学理性规则(jurisprudential rules),而第二类规则多属于学理性规则。对于那些贬损可靠性的非法证据,有些国家规定自由裁量排除,有些国家允许作为获取其他证据的线索信息(steeringinformation)使用,有些国家允许作为佐证使用。该书作者还就欧盟各国针对外国获取的非法证据的规则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还表明:70%的成员国有规则规定外国获得的某些非法证据绝对无效;80%的成员国有规则规定外国获得的非法证据会贬损证据的可靠性。[9]

  美国还通过判例法确认了另外一种非法证据的处分方式,即“有限采用”。哈里斯诉纽约州案(Harris v. New Yor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66年1月4日和6日,纽约市一名便衣警察连续两次从一个名叫哈里斯的人手中购买了毒品。1月7日,警察逮捕了哈里斯。当时最高法院尚未出台“米兰达规则”,所以警察在讯问中没有告知哈里斯有权保持沉默和有权会见律师。警察向哈里斯出示了颇有份量的证据并为其分析了认罪与否的利弊,哈里斯便承认了自己的贩毒行为,并且在讯问笔录上签字。然而,当该案提交法庭审判的时候,米兰达规则已经问世。于是,哈里斯的辩护律师在审判前便要求法庭排除该讯问笔录,不过,公诉方很爽快地同意不在审判中使用该证据。

  在法庭上,公诉方传唤的证人主要是三名警察。第一名是向哈里斯购买毒品的侦探,其证言证明他从被告人处购买毒品的事实经过;第二名是在该次秘密侦查行动中负责联络的警察,其证言证明前一侦探确实从哈里斯处购买了毒品;第三名是负责化验的警方技术员,其证言证明前一侦探从哈里斯处购买的物品是海洛因。随后,辩护方决定让哈里斯作为辩方的证人出庭作证。在法庭上,哈里斯承认自己认识那名便衣侦探,但是否认曾经向其出售毒品。接下来,当检察官对哈里斯进行交叉询问时,那个似乎已经成为过去的讯问笔录问题又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

  为了证明被告人在法庭上的陈述不可靠,检察官要求法庭允许他使用那份讯问笔录对被告人进行盘诘,但辩护律师坚决反对,声称那是非法证据,必须排除在诉讼大门之外。法官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裁定,公诉方可以在交叉询问中使用那份笔录,但不得将其交给陪审员传阅。于是,检察官援引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时的供述来质疑其在法庭上的陈述。哈里斯承认他曾经接受警察的讯问,但是声称他不记得曾对警察说过那些话。不过,他也没有提出警察在讯问时使用过逼供的行为。在法庭调查的最后阶段,检察官和辩护律师都向陪审团强调了那份讯问笔录的问题。当然,双方的观点截然不同。检察官强调那份讯问笔录足以证明被告人在法庭上的陈述不可信;辩护律师则声称那份笔录本身存在违法性,不足为凭。最后,法官指示陪审团在评议过程中只能在被告人的可信度问题上考虑该讯问笔录,绝不能把该笔录直接作为认定被告人有无贩毒行为的根据。经过评议,陪审团判定哈里斯有罪。

  哈里斯不服,提出上诉。纽约州上诉法院于1969年进行审理并作出维持原判的裁定。哈里斯认为纽约州法院的裁定违反了美国最高法院确立的米兰达规则,请求最高法院调审。1970年12月17日,最高法院就哈里斯一案举行听证。1971年2月24日,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以5比4的表决结果作出维持原判的裁定。首席大法官伯格代表法庭起草裁定意见。他指出:“每个刑事被告人都有权作证为自己辩护,或者拒绝作证。但是这种特权不能被解释为包括作伪证的权利。既然自愿出庭作证,上诉人就有义务真实并准确地进行陈述,而公诉方在本案中所做的无非就是使用了对抗式程序中传统的证言核实手段。既然被指控者曾经向某个第三人做出过内容不一致的陈述,那他就很难争辩说对方不能以交叉询问和质证的方式将这种自相矛盾之处提交陪审团。米兰达规则所提供的保护不能被滥用成在辩护中提供伪证而且不会面临与先前不一致话语对证之风险的许可证。因此我们裁定,使用上诉人早先作出的不一致陈述对其可信度进行的质疑是恰当的。”[10]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66年确立的米兰达规则的基本内容是,执法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明确告知对方有权保持沉默和有权会见律师。实际上该规则还具有口供采纳标准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功能。凡是按照该规则进行告知后获得的口供就可以采纳,凡是没有按照该规则进行告知而获得的口供就必须排除。最高法院在哈里斯一案中所做的裁定对该规则进行了修正,使原本完全不具有可采性的非法证据具有了“有限的可采性”—执法人员违反米兰达规则获得的口供不能直接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依据,但是可以作为对被告人当庭陈述进行质疑的依据。

  中国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思路也是区别对待,这在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中都有体现。如前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条对非法言词证据进行了界定。第2条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14条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据此,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采取了两分法:第一类是法律明确列举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相当于法定必须排除的非法证据,包括采用刑讯方法获得的被告人口供,采用刑讯或威胁方法获得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第二类是可经补正或解释后再决定是否排除的非法证据,类似于自由裁量排除的非法证据,主要包括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物证和书证。这样的规定体现了法律规则的灵活性,但是也给该规则的适用带来了难题。

  首先,上述规定中的一些语言具有模糊性。例如,什么是“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或“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什么是“补正”及如何“补正”?什么是“合理解释”?其次,上述规定“遗漏”了一些非法证据,例如,收集证据的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证据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采用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违反法律规定作出的鉴定意见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试验笔录等。再次,上述规定中关于某些非法证据的处分方式不够明确。例如,“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含义究竟是不能采纳还是不能采信?《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其第19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20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1)讯问笔录没有经被告人核对确认并签名(盖章)、捺指印的;(2)讯问聋哑人、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人员时,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或者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般原理,排除的含义是不可采纳,即不能进人诉讼程序。“不能作为定案根据”却具有不能采信的含义,容易让人理解为可以进入诉讼程序,但是其证明力应该贬损。

  作为规范司法活动的法律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预测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明确性是核心,因为它是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明确性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就高;明确性弱,规则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就低。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规则的明确性标志着立法技术的水平高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因此,立法者在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应该尽可能使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然而,受概念的模糊性和语词的多义性以及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法律规则往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或开放性,即主要含义的相对明晰伴随着边缘含义的相对模糊,或者说,在较为抽象的层面上相对明晰而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相对模糊。另外,为了满足普遍适用和长期适用的要求,法律规则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立法者在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使用“等”之类模糊化表述方式,也是无奈之举。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通过之后,立法机关的有关领导曾解释说:“对于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供述予以排除,有的建议对采用引诱、欺骗手段取得的口供也应当明确予以排除。经研究考虑:采用引诱、欺骗手段取得的口供、证言也是非法的,也应当禁止,但实践中,存在问题较多,影响较大,重点应当排除的主要是刑讯逼供取得的供述,明确列举,体现了着力解决在惩治犯罪和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1]从立法的角度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这种灵活性可能是必要的,但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就会使规则的适用陷入难以统一的境地。下面,笔者仍以欺骗取证为例。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